初创发展期(1961年—1977年)
建国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中国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航运合作,分别在1951年和1959年成立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和捷克斯洛伐克国际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合作有利于突破封锁禁运,为日后组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及其船队培养了众多急需的人才。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组建和发展中国远洋运输船队的设想。
1958年,交通部远洋运输局成立,同时在广州成立交通部远洋局驻广州办事处,组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及其船队的进程明显加快。
1959年,中国政府决定租船接运旅居印尼自愿归国华侨。当时,交通部远洋运输局及其驻广州办事处第一次组织、指挥和调度十几艘租船从事这项工作。这是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成立前的一次预演。
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在当时外汇收入较为菲薄的困难情况下,批准外汇拨款赴希腊买远洋船舶。
1961年4月27日,新中国第一家国际海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宣告成立了。同时,也诞生了中远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分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分公司)。成立时的中远公司经理由交通部远洋运输局冯于九局长兼任,其办公地点设在北京交道口原交通部大楼内。广州分公司的旧址在广州市沙面珠江路28号,第一任经理由郭玉骏担任。
中远公司成立当年,除“光华”号轮,还有“新华”号、“和平”号、“友谊”号。
1964年12月,中远公司按国际惯例首次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这也使中远成为中国首家利用银行贷款发展远洋船队的船公司。从此,中远开始了国有企业“贷款买船,赢利还贷”的发展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
1964年4月1日,中远公司的第二个分公司上海远洋运输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分公司)宣告成立,成立时的旧址在上海市中山东一路5号,第一任经理由宋涛担任。
1964年6月12日,上海分公司“和平60”号轮于上海启航,首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南浦港,受到朝鲜政府和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
1964年6月18日,“燎原”号满负着祖国的重托和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由青岛港启航,首航日本的门司、东京、神户三个港口,受到了日本人民和华侨们的友好接待。
中朝、中日航线的开辟,加深了我国和朝鲜人民、日本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彼此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1967年5月,广州分公司“敦煌”轮从黄埔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
1968年4月15日,“黎明”轮从湛江港北上,首次开辟南北航线,试航成功后,广州分公司“九江”轮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航。1969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这一航线正式开辟,从此我国南北之间的海上航线得以贯通。
1970年10月1日,天津远洋运输分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任经理由周吉担任。天津分公司组建初期,主要经营天津—欧洲、天津—日本航线。以后,随着船队的发展和船型的增加,开始经营班轮运输,航行区域也从欧洲和日本扩大到非洲东部、红海沿岸、北美洲、波斯湾、孟加拉湾、东南亚和澳洲等地区。
1972年9月,交通部发布《关于重新组建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的通知》,组建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总公司)。
1975年,中远总公司船队的总吨位突破了500万吨的大关。这期间,几乎是每年以近百万吨的运量快速增长,受到国际航运界的瞩目。
1976年7月1日,中远总公司又成立了一个专门承运散装货的分公司—青岛远洋运输分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分公司)。第一任经理由陈化明担任。
随着中国总公司船队的迅速增加,开辟的国际航线也更加广泛。1971年至1978年在原有航线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我国至毛里塔尼亚、塞拉利昂、智利、巴林、菲律宾、赤道几内亚、突尼斯、马达加斯加、马尔他、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扎伊尔、墨西哥、西班牙、秘鲁、贝宁、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丹麦、古巴、巴拿马、牙买加、阿根廷、莫桑比克、喀麦隆、几内亚比绍、加蓬、冰岛、泰国、巴布亚新机内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塞浦路斯、佛得角、多哥、圣多美普林西比、圭亚那、危地马拉、塞舍尔、巴西、厄瓜多尔、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航线。
改革转型期(1978年—200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使中远总公司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向着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
1978年9月26日,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国际标准箱驶离上海,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的正式开始。同年10月25日,熊岳城轮从上海港开出去澳大利亚,单船往返60天,形成每月一班的班轮服务。从此,中国真正有了自己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1979年4月18日,柳林海轮抵达美国西雅图港,成为有史以来到达美国港口的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船舶,象征着中美之间封冻了30年之久的坚冰开始全面消融。1979年6月25日,中远总公司与日本饭野海运公司在北京签订船员劳务合作协议,首次派出由大副、大管轮等29名船员组成的外派船员班子到饭野海运公司所属的6万吨级 “睦邦丸”油轮工作,从此中国船员劳务外派的序幕正式启动。
1979年5月1日,经交通部批准,将中远各分公司改称为所在地区的远洋运输公司。如广州分公司改为广州远洋运输公司(以下简称广远公司)。
1980年1月1日,中远总公司成立了第五个子公司,也是国内以经营油轮运输为主的远洋油运公司——大连远洋运输公司(以下简称大远公司)。第一任经理由原国民党招商局中首举义旗、返回新中国怀抱的“海辽”轮船长方枕流担任。至此,中远总公司从事远洋运输的五支劲旅已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远总公司对企业的功能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重新定位,针对计划经济下各直属航运公司“大而全、小而全”、一味追求地域扩张的传统做法,重新界定了旗下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五大远洋运输公司的市场定位。根据各公司船队特点和以往的经营范围、业务传统,将青远公司和大远公司定为分别以经营散货船队和油轮船队为主,主要承运石油、粮食、矿砂、化肥、钢材等大宗货物的专业性公司;将广远公司、上远公司、天远公司定为拥有多种类型船舶,根据各自船队特点和地理位置,分航线、港口经营的综合性公司。
改革开放后,中远总公司在日本、新加坡、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埃及、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德国、英国、苏联、朝鲜、加拿大、巴拿马、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派驻了航运代表。1980年中远总公司与荷兰派克船斯集团在荷兰鹿特丹建立荷兰跨洋公司,经营代理业务。这是中远总公司在境外创建的第一家合营公司。1988年11月29日,中远总公司收购“中好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英方股份,使之成为中远在英国的独资公司,并于1989年8月18日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中远(英国)有限公司”。这是中远第一家海外独资公司,从此,中远开始了跨国经营的新历程。此后中远在汉堡成立了中远欧洲公司、汉远技术服务中心;有22家合营企业分布在挪威、荷兰、比利时、西德、澳大利亚、美国、肯尼亚、泰国、日本和香港等地,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国内为依托,以欧洲、北美、日本、东南亚和香港五大区域为辅设点的海外航运业务网络。
1993年2月16日,以中远总公司为核心企业与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中国汽车运输总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组建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确立了“下海、登陆、上天”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扩张,初步形成了以航运为主业,业务范围涉及远洋运输、船舶和货运代理、海上燃物料供应、船舶修理、劳务输出、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旅游、金融等十多个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为适应国际航运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1993—1999年,中远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多次以船队经营管理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航运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杂货运输等方面的专业船公司以及国际货运、工业、贸易等方面的陆上专业公司,并在海外建立了一批地区性公司。
根据当时世界航运业由专业化分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中远集团对船队体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改革,形成专业化船队。1994年1月1日组建“中远集装箱经营总部”,对广远公司、上远公司、天远公司的集装箱船进行“集中经营,分散管理”;1995年底组建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集中经营管理广远公司、天远公司的散货运输船队。广远公司成为以经营杂货船、特种船为主的专业化公司,大远公司成为经营油轮的专业化公司。这次改革,涉及船舶470艘,人员5万多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远的船队经营格局,奠定了中远未来全球大发展的基础。
1993年10月5日,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吹响了中远全面进军资本市场的号角,同时也成为第一家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中国国有企业。随后数年间,中远集团所属中远太平洋、中远国际在香港先后上市。
1999年—2004年,中远集团根据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关于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从全球航运经营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物流经营人转变,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的“两个转变”战略,围绕这一战略,调整航运业结构,保持和扩大船队的合理规模,提高船队的盈利能力,巩固做强航运业;对航运相关业进行整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优化发展陆上产业,由此形成了“一主两重五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围绕航运、物流和修造船三个产业重点板块的“适度相关多元化经营”;以相关多元化的业务为平台和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全力打造“资本中远”;整合优化海外资源,形成了九大区域公司,实行了“专业化经营、区域化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
2002年,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中远由全球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的转变的一个重大举措。中远集团在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了股份制改革,中远航运(代码为600428)1.3亿股A股开始挂牌上市交易,标志着享誉海内外的中远集团(COSCO)航运主业正式登陆中国资本市场。
2004年,中远集团全面超额完成国资委下达给中远集团的2004年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船队运力突破3500万载重吨,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航运企业,利润总额突破120亿元,成为中央企业中利润贡献最多的几家企业之一,取得了中远集团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百亿效益年。
全球化发展时期(2005年-2015年)
2005年初,中远集团工作会首次在全系统响亮地提出“年创百亿效益、打造百年中远”的奋斗目标,以此为标志,中远集团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这一时期,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大幅增长,从2005年拥有和控制船舶615艘,3500万载重吨,发展到2010年底拥有和控制船舶近800艘、5700多万载重吨,其中自有船481艘,3006.9万载重吨,占总运力的52.1%;租入船316艘,2766.7万载重吨,占总运力的47.9%,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航运公司地位。生产规模再上台阶,2005年海运量首次超过3亿吨,2007年再次突破4亿吨大关,2010年达到4.36亿吨。资产规模显著提升,资产总额从2000年底的135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3124.43亿元,增长了130.67%。经济效益持续提升,自2004年效益首次突破百亿元以来,连续5年效益超过百亿元。2007年7月,中远集团首次跻身《财富》全球500强,排名第488位,2008年度以208.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次入选,排名第405位,2009年度 274.30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次入榜,位列第327位。
2005年3月,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于正式并入中远集团,成为全资子公司。2005年底,中远集团正式受让中远发展持有的海南中远发展博鳌开发有限公司99.375%股权,海南中远发展博鳌开发有限公司更名为海南中远博鳌有限公司,成为中远集团直属二级单位。海南中远博鳌公司为每年一届的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提供周到优质的会议服务,成为中远品牌形象展示的窗口。2010年12月16日,中远集团溢价出售所持远洋地产股权,退出房地产业务。
进入全球化发展新时期,中远集团在以北京为中心,以香港、美洲、欧洲、新加坡、日本、澳洲、韩国、西亚、非洲等九大区域公司为辐射点的全球架构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2008年11月,中远集团成功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并于2010年6月1日全面接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2号、3号码头。2010年10月中远在台北设立中远台湾代表处。目前中远在海外的资产和收入均接近总资产和总收入的一半,主要国际化经营指数接近联合国“全球跨国公司100强”标准。
中远集团积极推动国际航运界交流合作,自2004年起连续7年牵头国际著名航运咨询机构英国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DREWRY SHIPPING)和国内外主要航运媒体主办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国际海运界每年的一大盛事。
中远集团坚持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两轮驱动”,打造资本中远。2005年6月30日,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远洋 1919 HK)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挂牌交易。2007年6月26日,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12月26日顺利实现散货资产注入中国远洋,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综合性航运公司。2010年5月30日,英国著名财经媒体《金融时报》发布了最新的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FT Global 500),中国远洋位列第450位,这是中国远洋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三年蝉联该榜单